在生命原野上播种春天
——站在建勋教育馆前的思考
站在建勋学校的教育馆内,凝视着老子与苏格拉底画像的对话式陈列,我忽然意识到:这座校园正在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哲学合流。
当西方“产婆术”遇见东方“道法自然”,当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碰撞马斯洛的需求理论,建勋教育悄然构建起一套独特的价值体系——它既非对传统的简单复刻,亦非对西方的盲目移植,而是在教育的废墟上重建起生命的圣殿。
三个月前,我背着行囊住进教育馆楼上,开始了对建勋的深度了解和挖掘。
我感觉,自己就像当年发现新大陆的欧洲航海家;又像当年进入红色根据地的埃德加·斯诺;更像在朝鲜战场上采访的战地记者魏巍。
我发现,建勋学校就是一块新大陆,是一个富矿,这里有好多感人的故事等待发现,好多新的宝藏等待开发。
清晨推开窗,就能看到校园里自由活动的一群群学生。他们的笑声比鸟鸣更清脆。这里人际关系的和谐自然,让我更觉得这里似乎是《庄子》里描绘的“天籁之境”。后来我才明白,建勋人早已参透一个真理:教育本该如春风化雨,“让每个生命笑着生长”。
建勋的“五个一”现象,是外来参访者对建勋的总结。在那些看似矛盾的组合中——“没有不学习的学校”与“幸福快乐的学校”、“没有违纪”与“生命鲜活”——暗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。
当教育不再刻意强调规范与纪律,当学习不再是痛苦的反人性的对抗,生命的自然秩序反而得以舒展。这种“不治而治”的境界,恰是消解了“教育者——被教育者”二元对立后的觉醒。
走进大船教室,墙上的航海图旁写着:“如果你想造一艘船,首先要激起人们对浩瀚大海的向往。”这让我想起曾观摩过的那一堂堂精彩的课——学生自由放松,课堂气氛活跃,看似乱,实则高效。
建勋的“一方池塘”正是这样的开放系统:取消主次的黑板、自主运转的小组、去中心化的课堂,都在制造着思想的自由状态。在这里,“好孩子是养出来的”绝非被动培育,而是通过“欣赏——关系——风气”的氛围形成,让每个生命在爱的互动中自我生长。
王凤仪“少教多夸”的教学之道,深受建勋人所推崇。当教师从“测量者”转变为“共情者”,当评价体系从“筛选缺陷”转向“发现可能”,学生便不再是应试教育的考生,而成为幸福生命和发现自我的有趣灵魂。
这种教育哲学的转向,在“一课堂”的“四度标准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:自主度与参与度的前置,实质是将教学过程进行新的重构。
在建勋,每个教室都成为致良知的道场,每块黑板都是映照心性的明镜。当教师学会“点一盏心灯”而非挥舞教鞭,当“亮点本”替代了纠错本,教育便从知识传递升维为心性涵养。
当多数学校仍在用分秒切割生命时,建勋的师生已在实践“诗意的栖居”——他们的“三个一”成果(好习惯、好品质、好成绩)不是时间挤压的产物,而是在教育绵延中自然结晶的精神琥珀。
最让我震撼的是《建勋教师誓词》:“你什么样,学生就什么样。”这朴素的宣言,消解了千年来的师生权力壁垒。记得采访过一位年轻教师,她笑着说:“以前总把自己当园丁修剪枝杈,现在学会做土壤滋养种子。”
这种转变,让课堂变成苏格拉底式的“产婆术”现场:学生争辩《诗经.氓》中“爱情”的当代意义时,教师不再评判对错,只是点燃更多思考的火种。
在食堂偶遇的场景更耐人寻味:学生同桌吃饭,讨论的不是考试成绩,而是“怎样让流浪猫安全过冬”。这种浸润式的生命教育,或许正是建勋“没有违纪却秩序井然”的奥秘。当教育褪去规训的外衣,露出生命本真的模样,那些曾被贴上“问题少年”标签的孩子,也成为了阳光少年。
一位外地来的校长说道:“在这里,我看见了教育的乌托邦——没有题海战术,但学生成绩稳居全市前列;不抓纪律卫生,但校园永远秩序井然。”这让我想起李炳亭先生在建勋论坛上的发言:“教育,就是满足孩子的情绪。玩好,才能学好;会玩,才能会学;开心,才能开窍。”
教育不是和时间赛跑,而是陪生命跳舞。那些在传统校园里“坐不住”的孩子,在建勋的操场、教室、剧场找到了自己的节奏,他们的“好成绩”不过是生命绽放的副产品。
许多外地的老师总问我:建勋的魔力究竟在哪里?当多数学校还在用分数丈量灵魂的深度时,建勋选择做教育的“盗火者”。
建勋学校,这是一座“没有围墙的修道院”。它用“无为”的姿态消解教育的焦虑,以“共生”的理念重塑师生伦理,借“心性”的觉醒突破工具理性桎梏。
在这片教育的“新大陆”上,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。建勋的价值,终将在时间的长河中显现,这座偏远农村的教育实验,终将在更多人心田播下春天的种子。
关于去批评化
去批评化是一种教育哲学体系而不是“欣赏教育”,目的是给每个生命置换信念程序实现“逆天改命”,就像给电脑换程序一样 。欣赏→关系→风气→状态→信心→自主→创造→学习→人生。
去批评化起点是从欣赏开始,欣赏→关系→风气→状态→信心,这是第一层级,一旦信心起来了,就会继续发生改变,信心→自主→创造→学习,这是第二层级,最后落脚在学习→人生命运上,这是第三层级。
去批评化不应落在行为的争议上,它不是该不该批评的问题,而是考验欣赏是否真心实意。
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,精诚所至金石为开,不要急在一时之功,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任,无条件地接纳和欣赏,才能唤醒每个人内心的光明,“明生”才能“暗尽”,一灯照破千年暗,量变带来质变。
以去批评化哲学为学校文化铸魂,确实可以解决厌学、抑郁和违纪问题,并且让行为和面貌发生根本改变,让校园充满了活力变成乐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