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单地说,“逃学”主要是行为习惯问题,而“不想上学”主要是心理问题。
孩子的"不想上学"表现可能是一种应激反应,是他们试图逃避或规避不愉快经历的方式。他们可能没有真正的反对学习或上学的动机,而是因为一些外部因素让他们对上学产生了负面情绪。并且这种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关注和消化,逐渐积累成一种对上学的恐惧心理。
如果我们把“不想上学”归为“逃学”,用解决行为习惯问题的方式去解决心理问题,那很可能是南辕北辙。不但不能解决“逃学”问题,还可能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。
在昆明丑小鸭中学,13年来,面对的都是“不想上学”的初中孩子,这些孩子基本都已经不在学校上学了,但后来这些孩子90%以上都在正常上学。
我们发现,孩子“不想上学”的核心问题是关系问题。“不想上学”的孩子大多是在学校遇到了师生关系问题或者同伴关系问题。“不想上学”的孩子往往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房子里,有些孩子甚至走进自家的客厅都很困难。为什么?因为孩子需要的家庭功能不存在,孩子对家庭不认可,孩子心中的家庭关系正在解构。在这样的孩子的内心,只有“房间”,没有“家”。
(上图:孩子们自己“打造”的丑小鸭中学吉他社)
(上图:孩子们自己制定的“班规”)
(上图:丑小鸭中学教室)
(上图:丑小鸭中学走廊)
(上图:随处可见的学生作品)
(上图:丑小鸭中学食堂)
(上图:校园里的鲜花和摘吃葡萄的孩子)
(小视频:丑小鸭中学孩子的课堂状态)
“不想上学”的孩子,首先是建构关系的能力缺失。“教育”(这里指说教),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无效的,或者会适得其反。在学校,为他们创设建构关系的场景特别重要。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的场景是专为他而设计的。温暖、自由是这种场景的主旋律。
温暖,是治愈一切的力量。
——2025年2月15日
(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