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根据第二期“双高计划”工作方案标准框架中的“观察点”发挥劳动育人独特价值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
2025年1月23日教育部 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(2025-2029年)的通知
第二期“双高计划”工作方案
附件2
第二期“双高计划”标准框架对劳动教育总体要求如下:
一级指标
1思政工作的引领度
二级指标
1.2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
观察点
观测点3: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,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,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。完善德技并修、工学结合育人机制,挖掘行业领域劳模工匠故事、优秀企业文化、企业创业历程等思政育人元素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。
主要任务与创新举措
1.立德树人,强化思政育人。建立健全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和全面培养体系。创新校企党支部联建机制,发挥“双带头人”作用。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平台,融入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。
2.产教融合,共创共赢。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作用,推动各方深度参与。政府、企业、学校共建人才培养、技术服务、公共服务平台,实现校企双主体育人。
7.实训基地,产教融合。整合资源,统筹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。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。
8.数字化教学,创新生态。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。推进智慧校园建设,重塑教学空间。
根据第二期“双高计划”工作方案标准框架中的“观察点”,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,发挥劳动育人独特价值:
1. 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挖掘思政育人元素:深入挖掘行业领域劳模工匠故事、优秀企业文化、企业创业历程等思政育人元素,将其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体系。例如,通过课程思政改革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与专业知识传授相结合。
创新“大思政课”建设: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走深走实,打造课程思政教改团队,设计完整的课程思政体系,建设示范课程,将劳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。
2. 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: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,推动政府、企业、学校共建人才培养、技术服务、公共服务平台。邀请劳动模范、大国工匠等进入校园,担任兼职教师或开展专题讲座,分享实践经验。
建设实践育人平台:整合校内外资源,统筹规划实训基地建设,打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。通过校企合作项目,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体验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。
3. 推动数字化教学创新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:结合人工智能和数字化技术,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在线精品课程、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数字教材。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案例,通过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展实训。
重塑教学空间:推进智慧校园建设,利用数字化平台拓展网络育人空间,将劳动教育与线上教学相结合,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,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理解。
4. 健全师资队伍打造“双师型”教师队伍:改革教师引进、管理和评价制度,引培并举,建设高素质、专业化、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。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,提升自身劳动素养和工匠精神,同时聘请企业技术能手、大国工匠担任兼职教师。
提升教师思政教育能力:加强对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培训,使其能够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中,实现知识传授、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以在“双高计划”建设中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价值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深度融入专业教育教学,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
根据第二期“双高计划”工作方案标准框架中的“观察点”,要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一、挖掘思政育人元素
挖掘行业领域内的劳模工匠故事、优秀企业文化、企业创业历程等思政育人元素,将这些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和教学中。通过讲述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,让学生感受他们的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和对社会的贡献,激发学生的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。
二、完善德技并修育人机制
建立健全德技并修、工学结合育人机制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。在专业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、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,使学生既掌握专业知识,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劳动精神。
三、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平台
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平台,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劳动、了解劳动的机会。
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实习实训、社会实践、志愿服务等活动,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和乐趣,增强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情。同时,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劳动教育,发布劳模工匠事迹、劳动技能教程等内容,方便学生学习和交流。
四、发挥校企合作优势
加强与企业的合作,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,将企业的生产实践和教学相结合。
邀请企业中的劳模工匠到学校进行讲座、指导实习实训,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感受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。同时,学校也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,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,实现共赢发展。
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,可以有效地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,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、劳动态度和劳动技能,为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。
如何根据第二期“双高计划”工作方案标准框架中的“观察点”发挥劳动育人独特价值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
在实施第二期“双高计划”工作方案的过程中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,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。具体而言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:
一、立德树人,强化思政育人
在专业教育中,应将思政教育贯穿始终,立德树人。通过建立健全专业群思政育人体系和全面培养体系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其中。可以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的成功案例,如劳模的成长历程、劳动一线的先进人物等,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,让学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。
二、挖掘行业领域劳模工匠故事
在专业课程教学中,可以挖掘行业领域的劳模工匠故事、优秀企业文化、企业创业历程等思政育人元素。通过讲述劳模的奋斗历程、工匠的精湛技艺,以及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,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和伟大。
三、产教融合,共创共赢
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,推动政府、企业、学校深度参与。在人才培养、技术服务、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中,应注重融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。通过校企合作,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实践中心,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魅力,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和技能。
四、实训基地建设与运用
整合资源,统筹规划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。在实训教学中,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劳动技能。通过实训基地的实践操作,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,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,从而培养他们的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。
五、数字化教学创新生态
推动专业群数字化改造和智能化升级,重塑教学空间。在数字化教学中,可以运用虚拟现实、仿真模拟等技术,让学生在线上体验真实的劳动场景和工艺流程。通过数字化教学,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劳动的过程和技巧,培养他们的数字化技能和创新能力。
总之,将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教学,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,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。通过立德树人、挖掘行业元素、产教融合、实训基地建设与运用以及数字化教学创新生态等措施,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价值,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、技能和素养,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。